什麼是攝影人呢。
對我而言,是因為無能為力,我所看到的世界雖然是五億像素,可以辨認每一個像素深度超過24bit以上(2的24次方),每秒可以收到這種大圖三十張以上,但是能存進我腦中的卻只是短期記憶,而且回憶起來時,畫面都是離散破碎的,你記不得旁邊是不是有一棵玉山圓柏,你也記不得當時的雲海總共是幾層,你更是記不得她對你微笑時,眼中到底有沒有帶著淚光,而淚光裡反映著倒立的你,是不是也在微笑。
現在的相機最多一億像素左右,最高的色彩深度只有14bit,而且逆光時,一定有一邊是黑的,而低光時,相機會給你滿滿的雪花雜訊。雖然相機可以用軟體修正,但多半有限,相機給的紅色不是你眼中的紅色,它給你的綠色 不是你看到的那種綠, 你想要找到箭竹深處的粉紅水晶蘭,但是在電腦螢幕上看到的只是一團像衛生紙的東西。
相機已經都如此了,更何況我們覺得自以為傲能回味一生的殘存記憶,將是如何被虛構成它原來不存在的事物,被情感所遮蔽它原來該存在的部份。
那麽好的相機是這樣了,那手機呢,現在最新的手機也許能慢慢比上單眼,但是一般的手機呢,它的畫質深度只有8bit(一個像素只有256階),雖然它的像素已經很高, 但越高的解析度下,並沒有提升感測器(CCD)的面積,以至於拍出來的畫面,雜訊慘不忍睹,為了在手機小螢幕上讓消費者覺得很滿意,它刻意加強銳利度,看起來畫質很高,但細節卻不見了,雜值變的更多,如果你把手機的作品放大來看,稜線上的人,都是線條構成的,臉是線條構成的,箭竹也是,曲線消失了。
而且,手機的照片如果拍的不好,因為動態對比很差,往往白雲的白原來有五層,最後只剩兩層,原來夕陽有十種黃,最後只剩下一團同顏色的火球,原來黑夜裡的黑 , 有深灰,淺灰,有深紫,有深青,很多層次的黑,明明你當下看到的顏色有這麽多種黑,但是拍出來只有一種死黑,但是我們卻滿足了。
更慘的是,手機因為色彩深度不夠,明暗層次不足,當你想要後製找尋回來當下真實的回憶時,黑就是黑 , 你救不回來當時從月亮旁飛過的一隻鳥,白就是死白了,你救不回當時的天空一朵彩色的雲。
但是好一點的微單眼,正單眼或是類單眼,是有機會找回當時的感動的,(雖然還是不及人眼),這些相機的CCD是手機的30倍大不等,也就是感應光線的面積大上非常多,也就是一台相機的視網膜大小,是三十台手機的總和,這就是為什麼好一點的相機拍出來的畫質就是比手機好上太多。
但是為什麼多數人仍然滿足於手機的拍攝作品呢,最大的原因是因為大多數人都只滿足於手機營幕上被欺騙的視覺,其二是因為無法理解原來是可以拍得更好的,原來我的感動不止是這樣,還可以更大一點,更真一些。
我無法滿足大山大景只放在手機上觀看,我無法滿足那些綠草坡是只模糊一片,我更無法滿足隊友的臉上因為逆光而變黑成色塊,我有的只是更多更多不滿足。因為不滿足於現狀,我慢慢懂得鑑賞他人的作品,慢慢知道我可以拍的更真實更好,更趨近於當時原來的色溫,光澤與細節,知道相機不足之處,我盡可能修正或避開它先天上的機械缺點,然後,就像每個藝術創作者一樣,把自己鑑賞美的能力越提越高,對感應美麗本身的可能越來越不知足,冒著曲高和寡的風險,我滿足在自己的內在之中,無法自拔。
什麼是攝影人呢,他們是知道機器極限的人,並且懂得補正它的人,但是同時,他們是不知道自己極限的人,每一個快門,就在求得更美,更真實,感動得能更永恆,但不知道什麼才是永恆的人。
